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为更好延续我国经济恢复发展态势,必须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中,更加注重扭住“高效”这个牛鼻子。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变,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也没变。只要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措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一定能够无惧风雨破浪前行。
5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就2022年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3%,比1-3月份回落2.2个百分点。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1.1%,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相关报道见A5版)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4月份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实现发展预期目标有利条件较多。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稳定经济政策措施持续显效,经济运行有望逐步复苏。
应该说,4月份的统计数据并不出人意料。从国内看,近期我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数量相继超过2020年的18起、2021年的30余起。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
从全球看,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俄乌冲突,全球通胀压力明显上升,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外溢风险增加,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世界经济尚未从上一次风暴中恢复过来,又遭遇另一场风暴,造成全球经济的重大挫折。
在这种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为更好延续我国经济恢复发展态势,必须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中,更加注重扭住“高效”这个牛鼻子。只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牢牢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底线,以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危机感牢牢稳住发展基本盘,才能赢得抗疫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这首先就要求我们抓疫情防控必须更加注重高效。4月份的统计数据再次提示我们,疫情因素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之大超预期。仅从消费就可以看出,4月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9.7%,餐饮收入下降22.7%,受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长三角和东北地区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幅度均超过30%。
因此,亟须根据病毒不断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更加高效处置局部聚集性疫情,更加高效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更加高效研究病毒变异特点和防范力度,更加高效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通过以快制快缩短病毒传播链条,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最大程度保护公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才能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疫情肆虐背景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尤需更加注重高效。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放缓,服务业生产下滑,市场销售减少。这些数据都提醒我们,必须更加高效实施好已经出台的退税减税退费等稳企纾困政策,更加高效用好各类货币政策,更加高效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更加高效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更加高效保就业惠民生,更加高效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在此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抗疫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统筹上的协同高效。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本就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体两面,经济稳,抗疫才能有支撑基础;疫情消,经济方可大展宏图。更加高效地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加注重短期政策的有效性与长期目标的方向性高效协同,更加注重满足“危”中之需与捕捉“机”中之变的高效协同,更加注重国内循环与国际国内双循环之间的高效协同。
4月份经济数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疫情冲击的结果,主要体现为阶段性和外在性。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变,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也没变。只要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措施,中国经济这艘巨轮一定能够无惧风雨破浪前行。
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