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新闻资讯网  今天是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年一度“3·15”,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热点问题中,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等问题又一次被大家关注和讨论。

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是因为网络游戏作为大众娱乐方式之一,有着广泛的受众人群。但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问题是一项长期工作,且是一个需要社会共同治理的话题。

织密立体“安全网”新华社发 徐骏作织密立体“安全网”新华社发 徐骏作

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的难点

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

实际上,从法律的制定到游戏企业的技术探索与治理,网络游戏可以说是未成年人保护建设和治理经验最为丰富的行业之一。《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基础框架和基础体系已经形成,从立法、执法、司法到平台、学校、社会已经建立起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保护网络。具体来看,网络游戏防沉迷、防止不良信息侵害、防范大额充值以及未成年人游戏社交风险等多个重点领域,也已经建构起较为完备的合规体系。

国家新闻出版署此前发布了“史上最严防沉迷规定”,针对未成年人认证的账号本身进行时长、消费、功能等权限限制,并匹配相对较为严格的身份验证措施。对此,有的游戏平台会采取“刷脸”的方式进行实人认证,并对未能通过认证的账号加以权限限制。如网易旗下手游《蛋仔派对》此前就宣布在全渠道接入针对高风险人群启动人脸识别的机制,已累计拦截超500万次疑似未成年玩家充值行为。这样的措施一方面强化了身份验证和识别的强度,另一方面,“刷脸”等实人认证方式如果过于频繁触发,也会造成对于成年人用户的过度打扰,并且引发关于个人信息收集和保护的争议。

但即使采取“最严防沉迷规定”,企业也在积极落实,为何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问题依然是行业治理难点?为何未成年人充值退款在实际的案例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的难点在于未成年人游戏与家庭监管的复杂性。

就目前网络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的现状来看,主要的潜在风险还是存在于未能被有效识别为未成年人的情况,亦即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使用网络游戏服务的情况。

有游戏厂商统计,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户中,超六成的账户有家长帮助通过人脸识别的情况。即人脸识别由账号实名人(成年人)验证通过,这说明很多家长知道,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孩子玩游戏的。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的三个层次

针对上述的主要潜在风险——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进行游戏与充值等问题,有必要从三个层次考虑解决方案。

家长的关注、了解和保护,是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道防线,第一个层次。作为最有能力了解、管理、保护未成年人情况和行为的监护人,应当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家长也应当主动了解可得的技术措施,例如未成年人账号和模式中可以进行的相关权限设置,根据孩子的个性化特点进行相应选择和设置。

第二个层次是网络游戏平台采取的治理和保护措施。未成年人身份验证作为网络保护的一个重要难点,网络游戏平台也做出了诸多努力,并且需要逐渐形成行业可接受的验证标准和技术规范。除了账号注册过程中的识别和验证,平台也在实践中探索未成年人动态分析和识别功能,开发相应技术模块,根据未成年人的行为特点进行针对性识别和处置,并且建立起事后的保护机制。

此外,目前大部分网络游戏平台都建立了家长协管机制,如《蛋仔派对》等产品已上线“一键禁止游戏充值”“一键禁止游戏登录”功能。家长可以通过绑定孩子游戏账号,24小时对孩子的游戏时间、充值情况进行全方位管理、干预。

网络游戏平台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实践,需要加以总结和提炼,形成具有行业共识和可行性的标准化规范,并更加充分地向家长等群体进行宣传,从而构成网络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二个层次。

行政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的保护,构成网络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三个层次。从“史上最严防沉迷规定”到2023年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监管政策不断完善,已建立起相对健全的合规标准和指引,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继续推动多方协同落实。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公益诉讼等方式,进一步划定规则的应用边界,例如确定特定业务场景下的监护人责任,明确平台责任的范围,推动网络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规则的体系化建构。

文/刘晓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未成年沉迷网络游戏充值退款 相关新闻加载中点击加载更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湖北新闻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