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新闻资讯网  今天是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北京十年“瘦身”带动京津冀全面“健身”

坐落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这座城市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航拍摄影师马文晓还记得,20多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拍摄时,目之所及是化工厂房和烟囱。现在,工厂早已关停腾退,映入眼帘的是一处草木丰茂、空气清新的“城市绿肺”。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2020年向公众开放,很快成为北京最受欢迎的绿色空间之一。2023年底,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在这里落成并开放,三座风格飘逸灵动、融汇古今的建筑在社交媒体频频“刷屏”,吸引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一座公园的蝶变,映射着一座城市的变迁。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也和世界上很多大城市一样,被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人口膨胀等“大城市病”困扰。面对挑战,北京主动“瘦身”,成为中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2014年2月,中国作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决策,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

十年来,北京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2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30平方公里,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标。

“瘦身”让北京实现“强体”。十年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由40.7%上升至66.1%;精准补建便民商业网点7700余个。

“动批”和“大红门”的涅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生动写照,它们都曾是北京著名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如今,两座市场全部疏解完毕,昔日的“动批”成为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曾经的“大红门”变身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

北京的“瘦身”还带动了京津冀地区“全面健身”。如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一样,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中国立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所推动的区域重大战略。

十年来,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多条线路开通运营,京津冀高铁总里程超2500公里,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密织的交通网打通了发展的“大动脉”。

十年来,三地深入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建联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2023年京津冀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绿色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底色。

天津武清大王古庄镇利尚屯村,过去因为交通不便,村民们种植的朝天椒找不到销路。如今,平整的公路修到家门口,这里的朝天椒成了明星产品。

河北白洋淀,因长期受工业污水、群众生活污水直排的影响,曾是“垃圾围湖、污水横流”。如今,这里碧波重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十年来,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已超1万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2022年京津冀地区工业增加值是2013年的1.5倍。产业协同发展让京津冀地区创新活力迸发。

总部位于北京的日资企业SMC(中国)有限公司,近年来将研发留在北京经开区,生产配套功能逐步延伸至天津北辰,河北沧州、唐山等地。京津冀产业链统筹布局,让这家企业实现生产效率和成本“一升一降”。

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0.4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4.2万亿元。这片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拥有1亿多人口的广袤大地生机勃勃。

北京向南100多公里,雄安新区经过近7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区域,雄安已是一片创新创业热土。

自去年8月30日揭牌以来,雄安中关村科技园一期入驻率已达90%。这些企业以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主,主营业务多为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生物医药等。

许蒙超在北京开办了一家生物技术企业,今年初,他在雄安新区成立的子公司正式开业。他说,雄安创业成本低、优惠政策多、交通便利,而且生物医药是雄安新区重点打造的产业方向,前景一片大好。

刚刚过去的农历春节假期,雄安新区的街头随处可见来自北京、天津的车辆和游人。

在他们眼前,雄安新区启动区建设工地塔吊林立,中国中化大厦保持着每7天“长高”一层的建设速度;中国华能总部大厦主体结构已经封顶;东西轴线、雄忻高铁、京雄快线等工程正加快建设……一座拔节生长的“未来之城”日益变得清晰。

(记者王健 马玉洁 周文其)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湖北新闻资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